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 斑 | 艺海无涯苦作舟 梅花绽放香满园

王 斑 中国戏剧杂志 2024-03-25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王 斑



国家一级演员

北京人艺导演、演员

东城戏剧家协会主席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2013年,我凭借原创话剧《我们的荆轲》摘得了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距今正好10年。花开芬芳,梅花绽放。今年恰逢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我不禁心生感慨——“梅花奖”与我是机缘,更是情愫。相信摘得“梅花奖”是每一位戏剧人的梦想和追求,而获奖的演员最能体会这个奖项的分量和不易。要说分量,“梅花奖”的奖盘不含金、不含银,瓷盘子一个,但在攀登戏剧高峰的道路上,奖盘对于舞台演员而言,分量绝对是沉甸甸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对戏剧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艰辛求索的赞许。作为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从1983年创办以来,40年光阴走过,通过表彰一批批在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见证了我国戏剧艺术新成就、新面貌的发展过程。

王斑获得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时与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左)合影

记得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在杭州举办,《我们的荆轲》在2013年4月17日晚在浙江话剧院参评演出。该剧为莫言编剧、任鸣导演的一部原创话剧。这部诞生于2011年的作品,既有哲学性的思辨性,又有轻松幽默的观赏性。上演以来,不仅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也多次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讲述这个具有古典审美和现代精神的中国故事。

在《雷雨》中饰周萍

在《雷雨》中饰周朴园


在“梅花奖”40年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我想把我10年前创作《我们的荆轲》的过程分享给读者和热爱戏剧的朋友,让大家看到我的成长,感受一位年轻演员在塑造人物过程中的思考、花费的心血和不懈的努力。一个角色的塑造,要经过多少疼苦才能换得一个明白啊……对于专业演员而言,塑造人物形象就是我们毕生的工作。曹禺先生说过:我喜欢写人,我爱人,我也恨人,但是我敢说没有一位作家敢说我把人了解清楚了。借用先生的话我想说:没有一位演员敢说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已经无可挑剔了,完美无缺了。我深知:艺海无涯,演员塑造角色,永远在路上。

《北京人》

《哈姆雷特》


被束缚的大侠,挣脱锁链的表演

——我演荆轲我演人

刺杀千古一帝,让刺客荆轲家喻户晓,“风萧萧兮易水寒”更为这位传奇刺客凭添了几分豪壮和悲凉。司马迁的《刺客列传》全文5000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6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3000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但历史上的荆轲是什么样子呢?当然,谁也没有见过。历史是被人写出来的。莫言先生说《史记》就像是一部报告文学,记述了“荆轲刺秦王”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的失败,过程完整,但结局颇为令人费解——咫尺之遥竟刺杀未遂,反被秦王砍手足八剑!网络上更有各路“高人”对刺秦不成的推理和种种猜疑。司马迁没有给出荆轲刺杀不成功的原因,留下千古迷案来折磨后人,也让后人有了遐想的空间。

《我们的荆轲》

荆轲是卫国人,却在燕国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荆轲身上所体现的那种以弱小个体反抗强权的勇气、甘为高尚的政治价值观和理想主义献身的牺牲精神,使之千古流芳,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更是为后人所推崇。有句话叫“燕丹善养士,岁暮得荆卿”。太子丹曾豢养过五百名侠士,但最终选定荆轲,想必荆轲有其过人之处。他和秦舞阳一起步入秦宫,作为副手的秦舞阳抖如筛糠,而荆轲则公然 在秦宫的大殿上和始皇帝追逐拼斗。相比而言,荆轲的心理素质的确令人瞠目结舌,恐是他人所不及。话剧《我们的荆轲》是根据《史记》来的,有点历史常识的人早就知道故事的结果,并没有所谓悬念的剧情吊观众的胃口。但这不是一部老式的历史剧。莫言先生谈到创作剧本的初衷时曾说:所有的历史剧都是现代剧,不能引发观众对当下的思考就是失败。他让英雄走进当下和现实呼应——我们看着荆轲,便发现其实各行各业中的你我他,都有荆轲大侠身不由己、困顿的一面,更有想让他人对自我价值认同的渴望。人人都可以在大侠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就让这部作品有了现实的话题性。作者取名《我们的荆轲》,其意就在强调他写的并非历史,而是借古论今的创作思想。显然莫言先生就是想写一个不完整的、有性格缺失的荆轲。导演说一部作品有争议是正常的,没有争议反而是不正常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剧场是和观众互动的地方,若没有人听你说话,你的话和思想还有意义吗?还会有人走进剧场吗?恐怕连争论的愿望都没有了。当下不能产生共鸣的戏还有生命力吗?一个时代培养一批演员,同时也会培养一批属于这些演员的观众,这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

我是演员,所以,还是着重谈自己的创作感受吧。毕竟理性的分析之后还是要付之于表演,这是我的本行。演戏需要技术是一定的,但感人的表演单靠技术又是绝对不能够完成的!“我是你的镜子……那就让我们互相照一照吧……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其实都是普通人……”这些话是我演荆轲的钥匙。不管他是什么样的职业和身份,说到底还是一个人。高渐离说:“侠士是人,荆轲也是人,是人就有弱点,不能求全求毁!”毫无疑问,我要演人,演一个普通人会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演一个人的思想改变和结果产生之前的过程。

1

第一节  成义


荆轲醉酒哼唱,满腹牢骚地出现在平日常聚的屠狗坊……他们的境遇不禁使我想到当下的“北漂一族”。身在他乡举目无亲,没有机会,更没有贵人提携。前途渺茫中偶尔会借酒消愁,这是年轻人不得志的共性。我让荆轲脱下草鞋就像放下架子一样,不必在像自己一样的这些穷朋友面前装样。一个后翻滚和扔酒瓶的动作都是想让荆轲英雄偶尔显露峥嵘。剧中台词里讲道:真正的大侠不必佩剑,真正的大乐师不必击筑,剑在心里,曲在心中。所以整部戏我没有为荆轲设计佩剑。名声在外的老侠士田光为什么会赏识荆轲呢?也是我在表演上要做的文章,起码他是个懂事儿的学生。他尊重师长,搀扶老师,并且知恩图报。这一点正是田光所推崇的侠客精神。所谓时势造英雄,荆轲一定不是生来的英雄。受老师之托,荆轲准备为太子做事,完成老师临终前告诫自己知恩图报、抓住机会的夙愿。和普通人一样,机会的光环没有加身之前,我不想让荆轲在这一幕里显得太张扬,所以我将状态一直处理在醉和醒之间游离。毕竟好戏才刚刚开始……

2

第二节  受命


面见太子丹是身为一介寒士的荆轲的荣耀,也是命运的垂青。拜见太子,可以看到荆轲的再次亮相,一改第一节时的放荡不羁、消沉和低迷。围绕舞台行走一大圈,此设计是让荆轲性格的沉稳具有外化的舞台表现形式,同时展现在迎接机会到来前,人人都会有的那种不安、神秘和未知的心境。这部戏的声音造型也是我刻意强调的。和我以往出演的《雷雨》《北京人》《哈姆雷特》都不同——我以为底气十足和宽厚的音域更符合我理解中的侠士荆轲。太子指使荆轲刺杀秦 王,确实是他一介庶民没有想到的,换谁也都会掂量掂量,毕竟是国之君王。于是,大侠犹豫了,列举各种理由推辞。其实这是一个没有商量的会面,田光的死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显然,行刺秦王去与不去都是死路一条。眼前更有燕姬的美貌令英雄气短,他这样身份的人是万没有机会看到太子宠妃之可能性的……荆轲为之动容,但并没有失去理智。我们可以看到荆轲受命后离开太子宫时的犹豫和无奈。边说边走的设计意在表现他的复杂心绪,这是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计划,此时的荆轲别无选择……

《我们的荆轲》

3 4

第三节  赠姬 + 第四节 决计


这两节戏里,荆轲的失眠愈发严重,马上要刺杀一国之君的人,睡不着是可以理解的。高渐离等人为这个举棋不定的失眠症患者讲述了历史上最有名的三个刺客的故事。看到荆轲刺秦的状态不佳,身边的朋友们本想借助历史故事点燃大侠的刺秦决心,但荆轲却嗤之以鼻,有理有据地告知众人这些刺客都不能学。人有时候是被周围人所牵制和影响的。这个段落我想演出荆轲的贫民本质,虽然住在豪宅里,衣着华丽但还是会拎着鞋、打着赤脚和大家理论。这一节中,他的台词不多,多是在倾听别人高谈阔论,所以想用一些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燕姬再次显耀眼前,燕姬被太子丹当做礼物送给荆轲用以治疗失眠。燕姬语出惊人,亲自为他讲述了动人悲壮的聂政和其姐姐掘目毁容的故事。“人生就是舞台,谁不想演得精彩,你的成功就是我的失败,要想成名必须和历史反着来”。终于,荆轲被大家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5

第五节  死樊


秦国叛将樊於期被太子派来送宝匣。这个举动没有让荆轲惊奇。把樊於期的头颅献给秦王作为晋见之礼是荆轲的主意。太子的为人荆轲早已了然于心。他可以把自己心爱的女人燕姬送人,又如何会在乎一个叛将的性命。荆轲是爱看书的人,所以他并不是一介武夫,没有思想,因此,我想在这一节里着重渲染他的思想。荆轲的思想就是他的形象。荆轲正襟危坐,闭目养神淡定从容。一场“戏中戏”的表演结束,樊於期伏剑自刎……刺秦计划已迫在眉睫,大侠已经没有退路,眼前樊於期的下场也将是自己的下场。对方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在台词处理上,我有意强调了节奏,讲白了就是让樊於期没有退让的余地。看似有理有据,实际步步紧逼,台词张弛有别,用于强化语言色彩的可听性和语言动作的力度。

 

《我们的荆轲》

6

第六节  断袖


一个即将刺秦的人在告别的前夜,对燕姬说出了压抑已久的心里话。“我想过一夜人的生活,我想和一个有体温有感情的女人过一夜人的生活,然后赴汤蹈火也不枉为人一世。”一个是秦王和太子丹都喜爱的宠妃,一个是居无定所的流浪侠士。两个身份天壤之别的男女在这一夜有了共同的话题——刺秦。美貌妖艳且见过大世面的燕姬点醒了也改变了荆轲的刺秦初衷。可以把刺杀秦王“这出戏”演得更精彩。既然是死,那么就不得好死吧!——“最动人的戏剧是悲剧,最感人的英雄是悲剧英雄,他本该成功,却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细节而功败垂成。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超越了历代的侠客。”一席话令荆轲顿悟:一次成功的刺 杀,就像‘有情人终成眷属’一样平庸。事物的精彩不在结局而在过程。荆轲决定拒绝平庸。一场男女演员的对手戏,作者笔下的台词富有诗意且不失现实的哲理。

《我们的荆轲》

这里,荆轲更像一个学生在聆听老师启蒙式的教育。近20多分钟的戏份能否抓得住观众,演员台词和形体的表现力是关键。毕竟只有一张床,两个人。我想把一个“找死”的刺客,众人眼中冷酷的刺客,走向生命尽头之前的刺客人性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多方位展现:一个侠肝义胆的男人孩子般的怯懦,对女人想爱不敢爱的纠结和挣扎,对自己不得不装模作样的厌恶……戏中,我把荆轲对青蛙尽欢而死的恋爱方式的向往和渴望着力渲染,一个将死的人会用生命去呐喊,所以演这个段落时,我撩拨池水,水花四溅中沐浴爱情露水的荆轲学着青蛙哇哇乱叫……时而自嘲,时而激情涌现,时而安静地躺在燕姬腿上呐呐自语,时而胆怯无助,继而又安静得出奇……皆为展现传说中的荆轲大侠作为人本身所具有的人性鲜活的一面,正所谓越强大的身影后面越有一颗柔软脆弱的心。由于语言风格和其他章节不同,所以我着意追求台词抑扬顿挫的韵律感,甚至会用甩腔和吟诵的方式刻画人物内心的苦楚。

7

第七节  副使


这里依然是两个人思想和情感碰撞的一场戏。燕姬看出荆轲踌躇不前的心结甚至导致头疼欲裂。“大侠怎么可以头疼”“但一个头疼的大侠怎么能去完成这伟大的使命?”荆轲自嘲的同时也显露他刺秦信心的匮乏:“我毕竟是个活生生的人,眼见着就要去送死。”这是人性呼喊,也是作为人对生命和情感的留恋。所以在这场戏的开场部分,我们采用了两个人背靠背的坐姿,既有同命相连相互依靠,又有“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视觉传递。一问一答之间,更能表现出如同是荆轲内心深处的自问自答和对自我价值的客观审视。表面上看,台词是轻松的,实则有对未来有掩饰不住的绝望和无助。因此,调度上我们也选用了大量的形体展现:他和她手拉手旋转,如同对着镜子映照自己;他和她追逐戏耍,两个生命在这一刻如孩子般单纯和快乐;他把她背起来,对未来生活憧憬万般的两个普通人在一起的快乐竟是那么短暂……我们力求在这个章节里把浪漫“处理”到底。美好一旦被撕毁的时候,悲剧也就产生了。毕竟他们的结局是悲剧,终归他们不是一类人,彼此心里很清楚,他们永远不可能走到一起。如何留住这美好的时光呢?荆轲准备实施他的计划……

《我们的荆轲》

8

第八节  杀姬


莫言先生说,杀姬是自己的神来之笔。我亦想让观众对荆轲杀死燕姬有自由的联想空间。不管是爱屋及乌,还是用这样诀别的方式来挽留住短暂的美好时光,对燕姬之爱的畸形心理和了断情感牵挂这些复杂的心绪更使之成为荆轲杀姬的动作依据。舞台上我们再次手拉手旋转飞舞,仿佛期盼时光倒流。荆轲深情拥吻怀里被自己刺死的燕姬。此时,导演再次让舞台旋转,加上舞美和灯光音响的整体配合,延伸和营造出凄美的爱情传奇。但我不想让荆轲一直沉郁忧伤,“启禀殿下,燕姬系秦王奸细,屡屡动摇我刺秦决心,今日为殿下除之”,这些台词被我失态地说出,甚至带有血腥的兴奋,意在刻画人物内心的极端矛盾和痛苦,但在众人面前又极力掩藏,因此在语言节奏处理上我采用不假思索的异常节奏,演出一个反常态情绪的荆轲。形体更是干净利索,大侠身手和精神一并展露。目睹眼前不可思议的这一幕,太子丹高声喊出:“你越来越像一位真正的大侠了!”高渐离则癫狂的仰天长叹:“呜呼,这真是一部精心策划的杰作啊,侠肝义胆美人血……什么因素都不缺了,成了,成了,成大名了……”

《我们的荆轲》

9

第九节  壮别


荆轲辞北地,萧萧易水寒。

渐离击烈筑,壮士发冲冠。

登车不复顾,去意何决然?

捐生报知己,孰为效燕丹?

田光明一志,将军无二言。

信任能如此,一身何足恋?

今日即赴死,心诺亦昭然。

成败随天意,相逢当不远。

《我们的荆轲》

这是后人对易水河边为荆轲送行场面留下的感慨诗句。“壮别”是全剧的高潮段落。荆轲不想走,扬言要等高人。而高人真的存在吗?高人又是谁呢?就像《等待戈多》一样,我宁可认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人存在。如果有,那也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高人。大段的独白意在揭示荆轲对自我和对所谓人生价值——谋名和赢利的重新判定和审视。感谢导演让我在此段落中的自由发挥和他切中要害的指引。独白好比是歌剧中的咏叹调,需要爆发力更需要沁人心脾的娓娓道来。舞台上,荆轲由跪坐到躺下,此情此景荆轲已经释然,对杀死燕姬的追问,看似是不走的借口,事实上是荆轲内心的反问。他后悔了,后悔和厌恶参演的这部戏和扮演的角色。后悔一切的开始和结束。“看起来杀的是她其实杀的是我自己!”这才是他的心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话众人皆知。台词处理上我没有朗诵文字的合辙押韵,而是改为表现临行前人物的内心挣扎和无奈。而且台词是在动作中一气呵成:一条围巾此刻好比武士的头带,双手用尽气力地扯紧,表示荆轲此时的义无反顾和对前景的清醒认识。对这一幕的表演感受我曾即兴写下:易水独影去,忠义两相难。风停船离岸,壮士不复还。有人问剧中的荆轲到底是英雄还是狗熊。莫言先生借燕姬之口说:其实都是普通人。

10

第十节  刺秦


荆轲刺秦的结果世人都知晓。剧本在这一节里的文字很少,不过一页多纸。猜想作者有意不在结果上渲染。因为他的思想已经在前几节的段落中完成。就像燕姬所说:“故事的精彩不在结果而在过程”。所以我们没有把刺秦演绎成武打戏。而是通过灯光和音响以及舞台的转动等写意的手法来营造气氛。“真正较量和搏杀,拼的不是刀枪相见,拼的是意志的较量。”这是我上大学时,给我排戏的前苏联导演告诉我的,至今也很受用。秦王和荆轲在这样的气氛中较量着……一句“我们历史上见” 让人荡气回肠,也引发了观众对荆轲的新解和对当下的思考。导演在此处理为荆轲在历史的瞬间凝固:荆轲被众士兵们用枪挑起,一束强光洒下,我们的荆轲大义凛然的造型定格,稍停喊出“我们历史上见!”这是从生命将尽的丹田里和思想中爆发出来的声音,这声音在剧场的空回荡,它穿越了剧场,也穿越了我们认知的历史。

《我们的荆轲》

 《我们的荆轲》是原创话剧,参演该剧使得我能够更自由的、任凭创作的激情信马由缰。感谢编剧为我们提供了创作想象的空间和理性认知的天地。感谢导演富有智慧的创意和快乐生产的理念。感谢舞美、灯光、服装、音响等各部门的完美配合。当然还要感谢这些年轻的演员同仁们,有他们的支持,我才得以在舞台上全心投入地演出。这个戏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团结和创新的精神,有一种创作理念叫做:拒绝平庸!

在《香山之夜》中饰毛泽东

“梅花奖”走过的40年,不只是时间上的概念,更是一幅硕果累累,人才辈出,梅花香满园的壮美画面。40年书写着戏剧人坚守舞台,共创辉煌的攀登历程,同时也代表着全社会对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认同和赞许。40年是回顾,是展望,更是开启新征程,春风得意扬帆远航。相聚与重逢,坚持与坚守,10年之后重演获奖剧目,必然使我感慨万千,思虑良久。有观众留言说:今天的王斑在舞台上成熟而有光芒,一呼一吸之间掌控着整体的舞台节奏,带动着观众的情绪,人物多面性的呈现如丝般顺滑、无缝切换,表演上有人物、有温度、有张力……我回复道:感谢中国剧协的滋养,感谢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光芒。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梅花奖”让舞台演员们懂得使命担当,懂得珍惜时光,懂得珍爱观众,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芬芳。艺术之路没有捷径,这条路很长很长……永远感恩!让我们继续向经典出发,我们继续相约下个10年吧……再聚,再看,再叙!

责任编辑 孙竹

设计制作 竹子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征文进行时 |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柳 萍 | 与梅并作十分春——我和“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东亮 | “艺”路梅花带雪香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陈小朵 | 恒持此志 逆旅含香——我的“梅花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汪人元 | 认识梁伟平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汪育殊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我的追寻梅花之路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杨升娟 | 我与梅花奖同龄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邵志庆 | 梅花绽放四十载,春色满园朵朵香——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半生缘”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咏梅 | 梅香馥郁韵悠长——我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张培培 | 用热爱和敬仰,点亮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那一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红丽 | 红梅俏丽不争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翁国生 | 雪终输梅一段香——我的“梅花奖”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董 伟 | 创建梅花奖艺术团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顾 芗 | 红梅盛放迎春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玉萍 |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田蔓莎 | 寒梅沁香伴我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谷好好 |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景雪变 |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林为林 | 傲骨冰雪暗香来——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谢 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任跟心 | 傲雪红梅 伴我同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徐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茅威涛 | 名演员的秘密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责任编辑 孙竹

设计制作 竹子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